在餐飲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,品牌營銷早已不再是簡單的廣告投放與促銷活動,而是需要圍繞用戶需求與行業特性,構建精準且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。從非常差異在餐飲行業的實踐經驗來看,成功的餐飲品牌營銷,其核心邏輯始終圍繞“精準定位”展開,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路徑,集中在細分類目深耕、生產信任構建、健康價值凸顯及情感文化挖掘四個維度。這些策略并非憑空創造,而是從預制菜、白酒、服裝等多個行業的案例中提煉出的共性規律。
一、餐飲行業現狀分析
餐飲品牌想要實現從“生存”到“突圍”的跨越,首要任務是摒棄“大而全”的思維,聚焦細分類目,在特定領域建立不可替代的優勢。細分類目不僅是品類的具象化表達,更是品牌定位的核心載體——當消費者產生餐飲需求時,往往會先明確具體場景與品類,比如想吃辣的還是清淡的、吃燒烤還是輕食、選海鮮還是牛肉,之后才會在該細分品類中選擇口碑突出的品牌。這意味著,品牌若能在某個細分類目里牢牢占據用戶心智,就等于抓住了流量與復購的關鍵。
以近年來快速崛起的預制菜行業為例,其市場規模已突破5000億,C端市場也達到千億級別,天貓平臺預制菜銷量同比增長16倍,但行業頭部前十企業的市場份額僅占14%,遠低于美國西斯科一家企業16%的占比,足見行業仍處于藍海階段。在這樣的市場中,成功的品牌無一不是通過細分類目實現突破:味知香明確以“預制菜行業領導者”為戰略目標,通過贊助杭州亞運會、登陸A股等動作,強化在全品類預制菜中的權威形象;叮叮懶人菜則避開全品類競爭,專注于酸菜魚這一細分單品,最終成為全網酸菜魚銷量第一的品牌,還借助明星代言進一步鞏固用戶認知。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西貝,其在預制菜領域仍停留在“過年菜”的概念宣傳,未將線上預制菜銷售納入核心戰略,自然難以在細分賽道形成競爭力。
二、非常差異講述餐飲行業戰略機會點
(1)聚焦細分類目
回顧餐飲行業的發展歷程,過去,方便面作為一個大品類,正是通過不斷細分出紅燒牛肉面、老壇酸菜面、藤椒牛肉面等多個細分類目,才誕生了康師傅、統一等多個知名品牌。這足以說明,餐飲行業不存在“小品類”,只存在“未被深耕的細分類目”。企業若盲目擴張品類,試圖覆蓋所有消費需求,反而會分散資源,陷入同質化競爭的紅海;唯有聚焦某個細分類目,將產品、營銷、服務的資源集中發力,才能在用戶心智中建立“提到某類餐飲,就想到某個品牌”的強關聯。
(2)搶占生產指標,建立消費信任
對于餐飲品牌而言,用戶信任是實現持續復購的基礎,而生產端的透明化與標準化,正是構建信任的核心抓手。當前,消費者對餐飲產品的關注已從“好不好吃”延伸到“安不安全”“干不干凈”,尤其是在預制菜、冷鏈餐飲等依賴加工與保鮮技術的領域,食材來源、保鮮工藝、防腐手段等問題,往往讓消費者存在顧慮,這種“不確定性”成為阻礙品牌發展的重要因素。在此背景下,品牌若能主動搶占關鍵生產指標,將生產端的優勢轉化為可感知的品牌承諾,就能有效消除消費者顧慮,建立差異化競爭壁壘。
生鮮品牌錢大媽的做法為餐飲行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。其通過“不賣隔夜肉”的品牌定位,將“當日新鮮”這一生產指標直接傳遞給消費者,用簡單直白的承諾解決了用戶對肉類新鮮度的擔憂,最終成為社區生鮮領域的標桿品牌。非常差異品牌營銷策劃公司為北大荒大米品牌做策劃時,也是聚焦在行業的真假摻兌問題,定位在“守自然不摻兌”上,重新定義五常大米的標準。這種基于生產指標的信任,比任何廣告宣傳都更具說服力,也更能形成長期的品牌忠誠度。
(3)錨定清潔標簽
隨著健康消費理念的普及,“吃得健康”已成為消費者選擇餐飲產品的核心訴求之一,而“清潔標簽”正是品牌傳遞健康價值的重要載體。所謂“清潔標簽”,核心是指產品配料表的簡潔化與透明化——配料種類越少、成分越容易看懂,越能讓消費者感受到產品的天然與健康。這一趨勢在餐飲行業尤為明顯,尤其是在預制菜、烘焙、快餐等領域,消費者對配料表的關注度已不亞于對口味的追求。
以烤腸產品為例,市面上同類產品的配料表差異顯著:有的品牌配料表僅包含8種成分,且均為消費者熟悉的肉類、鹽、糖等基礎食材;有的品牌配料表卻多達20余種,其中不乏多種食品添加劑與復合調味料。前者憑借簡潔的配料表,自然更容易獲得注重健康的消費者青睞。這一現象背后,是消費者對餐飲產品“去工業化”“回歸天然”的需求升級——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“吃飽”“吃好”,更希望“吃得明白”“吃得健康”。
對于餐飲品牌而言,錨定“清潔標簽”并非意味著完全摒棄食品添加劑(部分合規添加劑是保障食品安全與口感的必要條件),而是要通過優化配料表、減少不必要的添加、公開成分來源等方式,傳遞“健康優先”的品牌理念。這些具體的“清潔標簽”動作,品牌能將“健康”從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產品優勢,從而吸引目標客群,與追求健康的消費者建立情感共鳴。
(4)挖掘社交文化,賦予情感價值
餐飲產品的本質不僅是滿足口腹之欲,更是承載社交場景與情感表達的載體。正如服裝行業通過“個性表達”“社交屬性”實現品牌溢價,餐飲品牌也需要挖掘產品背后的社交文化,為消費者提供“為什么選擇你”的情感理由,讓品牌成為用戶傳遞態度、表達情感的“喉舌”。
例如白酒品牌,若能跳出“口感醇厚”的單一宣傳,聚焦“商務宴請中的誠意”“家庭聚會中的溫情”等社交場景,就能幫助用戶傳遞“不方便直接表達”的情感;茶飲品牌若能結合“閨蜜小聚”“職場解壓”等場景,打造具有情感共鳴的品牌故事,就能讓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,獲得超越口感的情感滿足。
反觀當前很多餐飲品牌,尤其是白酒企業,往往局限于產品本身的特性宣傳,忽視了用戶的社交與情感需求。事實上,消費者在選擇餐飲品牌時,尤其是在宴請、送禮等場景下,往往會優先考慮“這個品牌能傳遞什么價值”“用它會不會讓對方感受到我的心意”。
餐飲行業的品牌營銷,本質上是一場“精準定位”的持久戰。無論是聚焦細分類目、搶占生產指標,還是錨定清潔標簽、挖掘社交文化,核心都是圍繞“用戶需求”構建差異化優勢。對于餐飲企業而言,無需盲目追逐潮流,只需找到屬于企業與品牌的獨特心智占位,在某個細分類目做到極致,從而實現品牌的成功。